您好! 欢迎来到深圳天博装修设计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天博

住宅空间

沈阳重点实施七项工程专题开展十项行动

发布日期:2022-05-11 来源: 未知 阅读量(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关键之年。沈阳市委、市政府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为目标,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靠民”,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部署要求,着力建设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5月6日,沈阳市2022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部署大会召开。会议提出,沈阳文明城市创建重在铸“魂”、塑“形”、为“民”、重“治”、植“文”,要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落实各项创城任务。依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指标要求和《沈阳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工作方案》,制定了《沈阳市2022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主要任务就是围绕创建目标,重点实施七项工程

  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思想引领,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创城工作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坚持不懈抓好党员干部理论武装。把学习宣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增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沈阳学习平台、各级融媒体平台深度融合。

  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策划组织“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广泛开展“同声颂党恩,喜迎二十大”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办好“中流砥柱——中国抗战文物专题展”“喜迎二十大,续写新辉煌”成就展、“红色文化,革命印记”传承辽宁“六地”精神史实展等活动。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座城市,同样也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引领。在2022年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沈阳市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强“8+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打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道德模范、光明礼赞——德润盛京”特色道德品牌。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深化“两邻”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四零”社区(村)创建,形成沈阳文明实践精品范例,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提质增效。提升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网上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举办窗口行业优质文明诚信服务评选展示活动,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形成知“两邻”、讲“两邻”、践“两邻”和传承文明家风的新风尚;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育人体系。

  大力培育时代文明新风尚。开展文明出行提升行动,引导市民文明走路、文明骑车、文明行车。开展文明祭祀提升行动,倡导市民用文明方式祭奠故人。开展文明养犬提升行动,着力解决遛犬不拴绳、遛犬不清便、携犬出入公共场所等问题。开展文明餐桌提升行动,弘扬节俭美德,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开展文明旅游提升行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构建诚信宣传教育体系,擦亮“诚信沈阳”品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坚持以文化城,统筹抓好历史文脉传承、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植“文”发挥文化涵养文明的作用。

  全面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质。加强历史人文传承保护,挖掘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推进历史文化片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让文物古迹、红色资源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增强市民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快推进盛京都城5A级景区建设,实施“一宫两陵”修缮保护,打造中华文化地标。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场馆建设,打造“百馆之城”。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市书房、城市书屋标准化建设,加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创新便民利民的阅读方式,着力提升“书香沈阳”全民阅读季覆盖面和影响力。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链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内容生产中心、产业融合中心、休闲体验中心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培育“文化+”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推出一批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冰雪经济,促进文商旅、文科创、文体娱深度融合。

  公共服务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只有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提升。因此,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完善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窗口服务规范化教育,推行服务承诺公示制度。健全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持续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设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国家安全、禁毒、反恐怖、反和反宗教极端思想宣传教育。健全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制度,分众化做好公民权益保护工作。

  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高质量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建立健全减灾、防灾、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考量城市现代文明程度和文明水平的重要砝码。沈阳市在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将持续改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上了一个新高度。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重点提升空气质量、城市市辖区水质、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地下水超采区水位、用户龙头水合格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确保全面达标。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城市河湖管理和黑臭水体治理。

  积极推进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广泛宣传习生态文明思想,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开展“文明交通绿色出行”行动,围绕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纪念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细化、智慧化绿化养护管理,加快建设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国家公园5级公园体系,打造绿意盎然、绿色浓郁、多姿多彩的山水沈阳公园城市新场景。

  城市治理水平的高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评价标准。今年,沈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对实施城市治理提升工程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环境友好性、生活宜居性的规划和管控。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加速推进“一码通城”。

  推进重点难点区域改造提升。突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治理,打造一批“整洁有序、安全顺畅、宜居品质、文化浓郁”的示范街巷。集中治理路面不平、边石缺失、墙体墙面破损、私搭乱建、占用绿地、消防通道堵塞、给(排)水管道渗漏、楼道内杂物乱堆乱放等问题。加强住宅区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日产日清。加强空中缆线专项整治,有效治理城市空间“蜘蛛网”问题。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创新,持续开展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行动。重点加强卫生环境整治,采取“一清、二洗、三刷、四冲、五擦”作业模式,实现道路U型断面立体化全覆盖保洁;采取“一查、二呼、三清、四罚”高压治理措施,清除沿街立面、住宅小区、共享单车等区域小招贴。加强共享单车及电动自行车上牌专项整治。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靠民”的宗旨,沈阳市始终将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作为重要的创城工程加以实施。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和功能,全面推行开放式办公,拓展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等功能。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建设,推动网格有效发挥作用、网格员履职尽责。促进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建设包括便民市场、运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在内的“15分钟生活圈”。

  关心关爱特殊群体。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为重点,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帮扶制度,持续提升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扩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让体育运动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扎实开展以“清洁沈阳”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提供更优质更普惠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